中國古代木匠為什麼不用釘子?33 張動圖帶你了解強大的榫卯結構


小科普:相比現代家具固定結構使用釘子和膠水,中國古代的木匠更偏好於運用榫卯結構,除了現實原因(那時釘子的成本更高)以外,釘子易生鏽、松動,維修成本增加也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原因。
所謂「榫卯結構」是我們古代製作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,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連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榫頭),凹進部分叫卯(榫眼)。這種結構的巧妙運用,不僅讓幾百年前的紅木家具依然保存完好,也讓中式家具更顯藝術性。

如果你中意於實木、中式家具,或者你就是他們的設計者,就必然要了解一下這種高能的技能。以下 33 張是實物拍出動態圖,展示古代榫卯結構當中最主要、實用、經典的款式結構,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的。
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
1、楔釘榫

2、挖菸袋鍋榫

3、夾頭榫(腿足上端嵌夾牙條與牙頭)

4、扇形插肩榫

5、雲型插肩榫(牙條、牙頭分造)

6、傳統粽角榫

7、雙榫粽角榫

8、帶板粽角榫

9、高束腰抱肩榫

10、掛肩四面平榫

11、圓柱丁字結合榫

12、圓方結合裹腿

13、圓柱二維直角交叉榫

14、圓香幾攢邊打槽

15、攢邊打槽裝板

16、一腿三牙方桌結構

17、抄手榫

18、方材角結合床圍子攢接萬字

19、方形家具腿足與方托泥的結合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