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,也許你正這樣做:不打擾是最好的陪伴

2019-01-02     曹強育     反饋

專注力非常重要,任何一項成就都需要足夠的專注才能達到。而童年時期的專注力培養尤為重要。 但我們對孩子一些無意識的行為,可能起到了反作用,影響了孩子專注力的培養。 當孩子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,若沒人打擾他,這種專注就會逐漸變成他自身具備的品質,而如果總是被打擾,他的專注力就會慢慢喪失。

01

誰沒這樣「幫」過孩子?

那天,陪孩子去上創意課,內容是製作一副名為《秋天》的手指畫。

老師先做示範:給幾張紙條畫上樹皮一樣的花紋,用不幹膠把畫好的「樹幹」粘在已經塗抹了顏色的背景板上,再用手指蘸上紅黃相間的顏料,在「樹幹」周圍點綴些「落葉」……

示範完畢,手工材料發到小朋友手中。在場6位小朋友都是3歲左右,由媽媽陪同。

拿到材料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動起手來,有的研究畫筆,有的拿著紙條揮舞,有的專注於撕不幹膠……

我看著喆同學笨拙地畫「樹幹」,那些紙條被畫得亂七八糟,坐在他旁邊,有一股想要幫他的衝動在我體內升騰。

媽媽們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:「你這樣畫不行,得這樣畫……」「你看,樹幹要斜過來一點,這樣才好看……」「你別用手掌啊,要用手指,少蘸點顏料,像媽媽這樣點點點……」

舉目四顧,媽媽們已紛紛上陣,小朋友被指揮著,有的拿著材料不知所措,有的呆呆看媽媽操作。有個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邊玩去了,急得媽媽喊起來:「你過來自己做啊,是你在上課還是我在上課?」

我不禁啞然失笑。 原來,媽媽的心思都一樣——我們愛得很著急,急孩子沒用「正確方法」做事,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標,急得忍不住要在他們旁邊指點,恨不得替他們成長。

02

我們是在陪伴還是在打擾?

表姐家有兩個孩子,哥哥7歲,妹妹剛滿兩歲。說來奇怪,已經7歲的哥哥時常跟大人撒嬌:陪我玩嘛!怎麼都沒人陪我玩啊!但妹妹卻能自己看書、擺弄玩具,自得其樂。

照理說應該是越小越黏人啊,這兄妹倆怎麼倒過來了?表姐解釋道,哥哥出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獨生子,全家人圍著他轉,他很少有獨處時間。而妹妹出生時,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歲數都大了,表姐一力承擔看護重任,當她忙於那些必須且緊急的事務時,妹妹便需要自己打發時間。

表姐還記得,哥哥一歲多時,在家裡爬凳子,爸爸立刻拿起手機拍照:「寶寶,看這邊看這邊。」姥姥趕忙提醒:「寶寶,當心別摔著!」姥爺在廚房燒飯,也走出來舉起大拇指誇讚:「寶寶真棒,都能爬上凳子啦!」

爬個凳子而已,卻如眾星拱月,這就是哥哥的生活常態。只要房間裡沒他的聲音,姥姥姥爺就會輪番呼喚:寶寶,你在哪裡?寶寶,你在幹什麼?所有人都想給他最好的照料,總有人在逗他玩,讓表姐頭疼的是,哥哥幾乎不會自己專心去做一件事,只要沒人在他身邊,他就無所適從。上學後,這個問題越發突出,讀書寫字做功課,他通通沒法集中注意力。

我們給孩子的關注與陪伴越多,孩子獨處的時間就越少。然而,獨處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機會,孩子需要在獨處中不斷發現自我,認識自我,學會面對自我。 能獨處才會專注,我們給了孩子那麼多愛,卻不曾想,過多的關注會打擾孩子的成長。

03

打擾讓孩子失去了什麼?

蒙特梭利有句名言:「除非你被孩子邀請,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。」

1、被打擾的孩子不專注

喆同學一歲多時,有次在地板上專心搭積木,把積木堆起來又嘩地推倒,然後再堆,再推……堆的時候很專注,推的時候很興奮。這時,爺爺湊過去了:「在幹什麼呢?不要總是推倒,來,我們蓋個結實的大高樓。」爺爺邊說邊拿起一塊積木,喆同學卻不買帳,跺腳大叫:「不,我不要!」

孩子經常會很投入地去做些在大人看來無趣的事,請不要隨意參與,這可是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發展的好時機。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,而是被保護出來的。

2、 被打擾的孩子不獨立

在遊樂場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用積木蓋房子,擺擺這邊,擺擺那邊,不知該怎麼擺才好,就坐在那裡想。他媽媽在旁邊提醒:「擺上邊,把房子擺高一點,用紅色的擺更漂亮……」

如果孩子能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遊戲,請不要過多干預。我們幫忙越多,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差、依賴性也越強。給孩子思考的時間,他自己想出來的主意也許更棒。

3、 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好奇心

在動物園的猴山,一個小男孩在看猴子。爸爸催促道:「走了走了,還要看熊貓呢,好多動物,再不走就看不完了。」小傢伙不為所動:「我要看猴子!爸爸,你看猴子還會嗑瓜子呢,猴子的手指跟我們的一樣!」

每個孩子都具備專注的品質,尤其對於他們感興趣的事物。當孩子專注觀察時,不要為了趕時間而打斷孩子蓬勃的發現力。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,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,讓孩子盡情享受發現的樂趣、探索的樂趣。

4、 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創造力

去看一位朋友,她邊跟我聊天邊做家務,一歲半的孩子自己在遊戲墊上玩耍,試圖拿旁邊書架上的一本書,卻夠不著。小傢伙環顧四周,把自己的小椅子推過來,慢慢爬上去,把書拿了下來。朋友早就看到孩子在做什麼,卻沒出聲,只是迅速靠過去,以便發生意外能夠保護孩子。

在遇到問題時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,這是最可貴的學習能力。對孩子來說,什麼時候最可能產生問題?當然是一個人待著的時候。想拿放在高處的玩具卻夠不著,想拿零食卻打不開蓋子…… 如果身邊有大人挺身相助,就不再需要孩子去思考,而如果沒有大人幫忙,孩子就得自己想辦法,創造性思維就是在「自己想辦法」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的。

04

怎樣的陪伴最能保護孩子的天賦?

社區里,孩子最多的地方有兩處:沙堆和水塘。

這天散步,路過沙堆,看到幾個孩子在玩耍,多是爺爺奶奶帶著,只有一個小男生是爸爸陪在身邊。老人帶孩子很仔細,奶奶們捧著水壺,一有機會就湊到孩子嘴邊給喝幾口,不停幫孩子擦手、整理衣服,嘴裡嘮叨著:別玩這個了,容易迷眼睛,沙都灌進鞋裡啦,硌腳,過來我幫你弄乾凈……只有那位爸爸饒有興致地看著兒子,一直沒說話。

當別的小朋友都陸續被爺爺奶奶帶走時,那個小男生突然從沙堆上站起來,對爸爸說:「我鞋裡有沙子了。」爸爸溫和地問:「那該怎麼辦呢?」小男生想了想,坐下來,自己把鞋子脫掉進行清理。

在社區的水塘邊見過一位媽媽,當老人說「別離得太近,危險」時,她只是緊跟在孩子身旁,伸手護著孩子,保持一種隨時可以出手拉住孩子的姿勢。孩子用樹枝撥拉水面、撿石子扔進水裡,她很緊張,卻始終一言不發,直到孩子心滿意足。

很多人都不知道, 人類大腦是通過「感受」來學習的,每一次感受,都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畫面,新的畫面與之前儲存的畫面不斷進行比較,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畫面,腦細胞在這種比較與擴展中變得越來越活躍。這是人類特有的學習模式,需要兩個條件才能達成:一是自身經歷產生真實感受;二是在一次次重複中逐漸完成對事物的認知。所以,孩子最需要的,是有獨立空間去感受和接觸事物。

那位爸爸,給了孩子真實感受的機會;那位媽媽,給了孩子重複探索的機會。 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陪伴方式——我在你身邊,卻不打擾你。

1/2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