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好友說自從她5歲的女兒,看了個叫《大嗓門爸爸》的繪本後,就經常會叫她「大嗓門媽媽」。
那個繪本裡面寫,小女孩的爸爸:
「從來不會像正常人那樣說話。他只要一張嘴,就是在大吼大叫:
我的靴子呢?我渴了!是誰把鞋子放在過道里的?雞蛋煮的太軟了!」

「跟你們說過一百遍了,我飯後要吃橘子!怎麼沒有橘子啊?咖啡太燙啦!我渴了!」

繪本里還寫,小女孩去問媽媽:「爸爸是怎麼變成大嗓門的?」
媽媽想了一會兒,說:
「爸爸的爸爸就是個大嗓門,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也是全市出了名的大嗓門。爸爸的家族……世世代代都是大嗓門!如果你願意的話,以後也可以變成一個大嗓門!」

好友說女兒看了這個繪本,就會自己改編,說她也有個大嗓門媽媽,媽媽的媽媽也是個大嗓門。
聽完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評價是好,好友的母親我也見過,的確說起話來也是聲音很大。
這種大聲說話跟發脾氣還不一樣,日常聊天就是語速快,音調高,尤其遇到要催促孩子或者教育孩子的時候,心裡一急,就特別容易「扯著嗓子喊」。
但是小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其中的差別,很容易先是因為害怕而「老實」,後來因為司空見慣而變得「皮實」。
到最後很多孩子,無論父母長輩怎麼吼,都如同鐵板一塊兒,油鹽不進。
更有甚者可能會學著「吼回去」,弄得家裡如同戰場一般。
02
我們之所以會「喊」會「吼」孩子,更多時候是希望孩子能夠聽清我們的話,快速的調整他的行為。
不過這種「吼」的教育方式,其實並不如把聲音放低顯得更有威信,更能占據與孩子對話中的主動權。

達真堪布講佛法的時候曾經說:
「當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時,實際上你在最高處,因為你的智慧、德行在最高處;當你把自己放在最高處時,實際上你在最低處,因為你的智慧、德行降到了最低處。」
我們教育孩子其實也是這樣,人在大吼大叫的時候,邏輯能力、判斷能力、思考能力,也都是在急劇下降的。
我們越是大聲說話,說明我們越是緊張、焦慮、沒有辦法。

圖片來源:電影《馴兔記》
而且大聲的去吼孩子,孩子往往也會通過提高聲音說話、哭泣,來回應我們,最後兩敗俱傷。
但是當我們把聲音放低教育孩子的時候,就給了自己一個情緒得以緩衝的機會,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容易更顯得從容和理性。
有句古話叫「不怒自威」。我們自己尊敬或信任某位老師、長輩,也往往是源自他的睿智沉著,而不是忌憚他的火爆脾氣。

另外,當我們把聲音放低,孩子就需要更多的專注力來聽我們講話的內容,思考我們講話的邏輯。
這樣一來,我們跟孩子「對吼」的可能性就大大下降,溝通的效果就會更好。
03
最開始嘗試對孩子低聲教育的時候,很多朋友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是:
平時還能注意控制,但遇到一些突髮狀況,聲音會不由自主的提高起來。
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難,有一些很簡單的小技巧,可以供朋友們嘗試和參考。
1
追蹤分析自己的「吼叫」並且多做低聲的練習
任何人都不會天生就是完美的父母,我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特別大的進步。
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追蹤自己的怒火,試著在下一次這種感覺來臨的時候做得更好一點點。
演員小陶虹在《@所有人》節目中,就說起過自己面對孩子的兩種表現。
第一回是臨出門了,孩子打翻了牛奶,她當時很本能的去跟女兒大吼:「你怎麼回事啊!」
女兒當時嚇得一哆嗦,沒有哭,特別驚懼的看著她。

她看著女兒,很快意識到,自己的「吼」嚇到了女兒。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。
之後沒幾天,女兒再一次不小心打翻了牛奶。
這一次她沒有大吼,她的第一反應是過去抱住女兒,低聲安撫:「害怕了吧,沒事兒沒事兒」。

同樣都是打翻了牛奶,但媽媽的處理方式明顯一次比一次更理性和成熟。
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,而我們作為父母,其實也是一個不斷的成長、成熟、進步的過程。

我們知道自己其實不想「吼」,是一種進步。

我們在自己「吼」過之後,去回憶和反思這個時刻,去思考下次遇到這種情況,可以怎樣做,又是一種進步。
當下次、下下次這類情況真的發生的時候,我們終有一天,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2
找到一個平靜的時間,做換位思考體諒孩子情緒
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》的作者尹建莉提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。
一位媽媽一直對兒子要求嚴格,但她在讀小學5年級的兒子總是脾氣不好,經常故意頂撞,母子倆經常對著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