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經》中五句經典名句,句句開悟,消除各種無名煩惱!

2019-04-06     廖苑萱     反饋

《心經》,也稱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,是當年靈鷲山法會時,觀自在菩薩為開示舍利子所講的法,所集結成經。這部《心經》被人們認為是佛經中經典的經典。其內容雖然只有260個字,但是內涵極深。歷來被人們所奉持,誦讀,句句開悟。就算普通人,如果能開悟,也能消除人的各種無名煩惱。

《心經》中有許多經典名句,特別是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,讓後世人反覆誦讀,如痴如醉,明白了苦惱的根源,領悟了人生的真諦。

第一句、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

一般人所知道的色,其實也存在著空。當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面目,也就是色,才會知道有空的這個概念存在。不論是空,或者是色,它們本來就是一體。只是人們習慣了將他們分開,才將它們分為空和色。

明白了這一點,也就會明白人生的幸福與煩惱,本身就是一體。當你認為有煩惱的時候,幸福也在其中。當你覺得幸福的時候,煩惱也在其中。只是看你的選擇角度,是想要幸福,還是煩惱。

第二句、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觀自在菩薩認為,眾生看到的事物,都是由五蘊構成的假相。人都生存在自己認識到的假相當中。佛說「諸行無常」,也就是任何事情,都在發生無常變幻。在這個其中,要學會讓自己的心空起來,就會發現,外界的一切都靜止了。然後就發現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空是色的本質,色是空的妙有。

要想懂得這一點,就要明白人的五蘊,會讓人對事物造成迷惑。人的無名煩惱,也是由這些迷惑引起的。不管存在煩惱,或是不存在煩惱,都要讓的心清凈下來。這樣出才能做到真正的清凈。

第三句: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一個人的苦厄,來自於五蘊的糾纏。色受想行識,生活中處處可見其蹤影。佛教講剃度出家,就是要剔除人的「三千煩惱絲」,同時斷絕生活中的各種由五蘊糾纏引起的煩惱。出了家,不問世事,就能做到煩惱即菩提,菩提即煩惱。因為一切都空了,不執著了,妄心也就沒有了,只剩下佛。所以說,僧是佛在人間的代表。

僧人不光要照見五蘊皆空,來度自己,還要以佛為楷模,普度眾生。所以僧人們四處化緣,結緣,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。不但自己遠離各種煩惱,也要讓眾生脫離這些煩惱,享受清凈心帶來的無量福報。

第四句、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

佛陀說法,根據眾生的根性不同,會講不同的法。運用不同講法的目的,是為了讓眾生,破迷覺悟,找到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。但是,這裡並沒有因為眾生的根性高,就對他們好,也不會因為眾生的根性低,就遠離他們。因為一切眾生,皆具佛性,皆可成佛。

當人的佛性顯露出來,就達到了修行的目的。只是這並非是額外得來的,只是人通過修行,證得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佛性而已。所以,我們生命中的幸福與煩惱,也本身就是具有的,明白了這一點,才能做到不悲過去,非貪將來,心系當下,由此安詳。

第五句、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悟出了佛性,才知道自己所執著的一切,都是顛倒夢想。人的幸福如是,人的煩惱亦如是。所以,我們不但要明白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也要明白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才能真正做到無住生心,遠離顛倒夢想。

懂得了幸福,要放下,懂得了煩惱,也要放下。放得下幸福,才能放得下煩惱。因為這些,本就是空的各種體現。而這世上的一切,終將會如微風吹去,如浮雲散去。唯有人的佛性,一直如如不動。這就是究竟涅槃。

佛教中講捨得,只有舍,才會得。舍了煩惱,幸福就來,舍了幸福,煩惱就來。在觀自在菩薩看來,這些都要看空,要做到五蘊皆空,才能度一切苦厄,才能自性成佛,見性成佛。

佛說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」閱讀此文,也是與諸位讀者的緣分。感恩閱讀,感恩分享。願大家六時吉祥,南無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