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卸責任成習慣,父母要知道「受害者心理」,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

2023-09-27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朋友小昭發現自己的孩子噹噹似乎越來越會推卸責任了,之前噹噹在家裡玩的時候,不小心將花瓶弄碎了,小昭問噹噹時,噹噹卻說是家裡的小狗弄碎的,小昭因為沒親眼看到便也沒再多說。可是有一次小昭已經當場看到是噹噹把碗摔爛了,質問的時候噹噹依然矢口否認,說不是自己做的。

更誇張的是,一次噹噹居然和同學打架,在老師和家長面前,噹噹說和他沒關係,但有同學反映,明明就是噹噹先動的手。噹噹的種種表現讓小昭很是苦惱,擔心噹噹以後都變得不會承擔責任而被大家孤立。其實,孩子之所以會經常推卸責任,有可能是"受害者心理"導致的,家長需要對此有所了解。

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有以下表現,則有可能是"受害者心理"作祟,需要重視起來。

受害者心理有哪些表現形式

受害者心理,可以理解為是孩子對自己的一種"自我保護",孩子害怕在承認錯誤後會被父母責罵,認為只要說謊不是自己做的就能夠逃避這些責罰。

1、 經常抱怨。

很多時候,孩子的抱怨不只是因為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而想要宣洩,更是想通過抱怨來獲得家長的撫慰和關注。而孩子的這種行為很有可能是家長平時給予的關心過少而造成的。

2、 渴望被同情。

"會哭的孩子有糖吃",孩子認為一旦承認了錯誤就會被認為自己是壞孩子,而不承認錯誤似乎還會被認為自己是弱小的一方,以此來換取大人的同情。而一旦家長第一次對孩子的"推卸責任"給予了更多的照顧,孩子渴望被同情的心理則會愈加強烈。

3、 推卸責任。

推卸責任正是"受害者心理"最大的特點,孩子害怕承擔責任後會被責罵或是承擔更嚴重的後果,因此即使有實切的證據證明和孩子有關,孩子也會編出無數的理由來逃避責任。

孩子有"受害者心理"無疑會帶來各種影響,而最大的影響正是體現在孩子本身。

"受害者心理"會給孩子帶去哪些不好的影響

1、變得畏手畏腳。

推卸責任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欺騙,如果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本身是不正確的,則會在一次次推卸責任中越來越內疚,從而面對很多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會退縮,因為他們害怕一不小心又需要承擔責任。而這樣的畏手畏腳只會壓抑孩子的潛能和天性。

2、內心承受能力弱。

有"受害者心理"的孩子的心態完全取決於外界的反應,也就是說如果他們在渴望得到同情的時候,並沒有得到同情,則他們就會變得十分脆弱。而即使得到了相應的關注,他們就會盼望著下一次關注,在逃避責任和盼望關注的循環中不斷往復。

3、莫名其妙感到恐懼。

因為對未知事件畏手畏腳,因此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。久而久之,孩子會一直待在自己的"舒適圈"而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,但在如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,孩子若是不適應則顯然格格不入,影響生活。

因此,當孩子有"受害者心理",家長們要正確引導孩子,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。

當孩子有受害者心理的表現時,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

1、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。

這是家長的首要任務,只有孩子學會承擔責任,才能漸漸走出"受害者心理"。當孩子犯錯時,家長要做的不是責怪,而是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情況,幫助孩子分析原因,不追究錯事本身,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逃避責任。如果孩子依然不肯承認,家長不妨給予多一些耐心,孩子看見父母態度溫和,也會有勇於說出真相的勇氣。

2、給予孩子穩定充分的愛。

孩子之所以渴望得到關注,正是因為家長給予的關注不足。也許是缺失了孩子各個階段的陪伴,也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三心二意如在玩手機,總之孩子感受不到充分的愛,就容易渴望得到,那麼就會通過抱怨或塑造一個"受害者"的形象來獲取。

3、樹立孩子的信心。

不管在什麼情況下,信心是完成一件事的必備條件,一旦信心不足,孩子就會畏手畏腳,也會陷入渴望得到別人肯定評價的心理。而信心十足的孩子,不會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懷疑自己。家長們平時要多鼓勵孩子,讓孩子樹立樂觀的心態而減少抱怨。

總而言之,"受害者心理"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理,就像一個牢籠一樣將孩子束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,不敢勇敢地舞動雙手,也就難以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。當孩子開始經常抱怨、渴望得到關注、學會推卸責任,家長們就要注意孩子的行為是否出於"受害者心理",及早發現,就能通過樹立孩子的信心、多給孩子充分的愛等來幫助孩子走出"受害者心理"。家長們足夠的包容和理解,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。希望孩子們都能自信起來,學會有擔當起來。